法兰西公学院与洛杉矶加大科研人员定义意识的3个等级意识等级将把人脑和AI统一在一起度量 计算机和AI可仿效大脑结构映射出神经元10月27日,法兰西公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什么是意识,机器能拥有它吗?》的评论文章,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见解。这篇评论的作者分别是法兰西公学院认知神经科学教授Stanislas Dehaene、非营利性科研机构ENP认知神经科学家Sid Kouider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副教授刘克顽。没错,三人都不是正牌的计算机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然不会是可铺垫成真正AI程序的代码,而是定义了一套可以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放在一起比较的参考标准,这套标准对开发真正的的、具有意识的人工智能具有指导意义,并可能会激发新计算架构出现。纵观历史,人类先哲从古典时代就喋喋不休地辩论意识本质,而计算机科学家从上个世界中页才参与到这个话题中,当时,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于1950年10月发表的著名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就概述过一个区分人类和AI的测试,这个测试后来被称之为图灵测试,能通过这个测试的计算机程序就被视为具有人工智能。2014年6月,由3位俄罗斯程序员开发的智能聊天程序Eugene Goostman首次通过了图灵测试,有33%的评委认为他是一名来自乌克兰的十三岁男孩,然而实际情况是它仅仅为对话模拟程序,为通过比赛高度优化,不具备通用性,因此不少人认为它根本不能称之为AI,只是5分钟的时间长度上骗过了人类而已。Eugene Goostman这“历史性”的一幕给关注AI进展的人泼了一盆冷水,他们决定回到意识的起源之处——大脑,试图从这个意识产生的物理系统来找到开发真正AI的蛛丝马迹,这样的话,未来做有关意识的计算和报告就需意识思维的最低级的是C0,这个等级指的是大脑在识别人脸和辨识谈话内容时出现的潜意识活动。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首先展现一张面孔50毫秒,之后被短暂隐藏,然后再展现这副面孔500毫秒,用核磁共振成像记录下大脑的反应时间;然后做第二次,只不过再展现的面孔换成了他的侧脸;最后做第三次,再展现的面孔是另外一个人的。其结果是,第一次的反应时间最短,侧脸反应时间稍长,而不相关面孔的识别耗去了几乎第一次实验的两倍时间。这个实验证明,在毫秒级的时间内,潜意识都确实在起作用,它体现在行为上就是能缩短人再次识别一副看过面孔的时间,而在神经层面,则是人颞叶和梭形脸部区域对目标人脸的的皮层反应减少,这种现象在神经科学领域被叫做“重复抑制”。而关于C0的另一组实验是让受试者右眼看到数个规律性移动黑色点,左眼看到颜色淡一点的规律性移动灰色点,短暂呈现后去掉右眼的画面。实验被重复第二次,不过这次受试者左眼最先看到的是随机移动的灰色点。实验结果表明,哪怕是在这一种互相干扰的情况下,潜意识依然在起作用,它在左右眼都是规律性移动时判定方向的时间比一只眼睛有规律一只眼睛无规律耗时短。意识的第二个等级C1是全局性的意识,是指在总结大量思维指令之后做出决定,以及思考出更多种可能性。研究人员以大象为例,它们知道如何定位和径直走向最近的水源地,哪怕水源地远在50公里外。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必须从复杂的神经回路中汇总环境、记忆等各方面的信息,再从中挑选,做出选择。C1意识思维出现在动物的幼年时期,以大脑前额叶皮质作为信息处理中心枢纽,人类的前额叶皮质特别发达,占大脑皮质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直到青春期才趋于成熟,负责高级认知,如注意、思考、推理、决策和执行任务等,这可能是人类成为万物之灵的重要原因。意识的第三个等级是C2,名为“自我监控”,和“内省”对应,或者用心理学家的说法叫做“元认知”,指有能力去构思并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内在表征。其具体表现为知道自己的状态、在犯了错之后意识到错误并进行纠正,还会产生好奇感,驱使人去了解更多。C2在神经层面,使用的是和C1一样的前额叶皮质。当对人类大脑意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反过来看人工智能就会发现,不少人们啧啧称奇的AI程序,比如应用了卷积神经网络的面部识别AI,都还处于C0阶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数次地完成此类任务,甚至是在半梦半醒状态都能听见周围人说的话,只不过大脑的能力在某一个具体方面不是特别突出,但在通用性方面却非常优秀。如果未来计算机和AI的设计者能通过分析大脑的部分神经回路,仿效大脑结构,映射出神经元相互作用以产生意识的方式,那么AI就可能会出现类似人的意识。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想,具体的实现方式还有待研究。另外,研究人员也注意到,人脑还有些未知的机制,比如幻觉地产生,如果AI成功仿效了人脑,有了意识,那是否AI也会做梦、幻想,甚至像患有精神病一样崩溃呢?
文章目录
College de France
法兰西公学院
法兰西公学院于1530年在法国成立,是一所研究型公立大学,创始人为弗朗索瓦一世。现任校长为Alain Prochiantz。
评论